视频感知和射频感知的融合需求
原视频感知系统存在问题
夜间等特殊天气时,夜间获取信息难度大于白天,特别是雨雪雾等恶劣天气。
跨省、高频车辆:企业客运、货运通行频次高,尤其是跨区跨省管理难度大。
管理手段单一:公路监控设施没有做到全面覆盖,管理手段单一,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
流量分析:车流量不断加大,实时掌握道路交通状况,特别是两客一危重点车辆。
视频感知的对象:视频监控、卡口、人脸、车辆图片、车辆特征、车牌信息等。
射频感知的对象:高速普通通行卡、高速 ETC行车记录仪、车载蓝牙,行车纪录仪、以及与之相关的银行卡信息、车牌、身份、车辆类型、载重、来源地等信息。
射频感知技术特点:
A、数据维度多:电子通行卡/复合卡CPC/行车记录仪/车载蓝牙,高速记录:
B、采集率高、覆盖面广:采集距离不小于100米,单向4车道,采集率可达98%以上;
C、数据质量高、隐蔽性强:数字信号解析、100%准确,全程无感获取数据;
D、环境适应性强:全天候无线信号采集,不受雨雪雾等天气影响;
E、资源消耗低:传输、存储要求低,结构化数据,便于融合利用。
射频感知采集详细内容:
电子通行卡:牌号码、车牌颜色、车辆类型、通行卡卡号、计费卡卡号、身份信息、高速记录、载重、相关银行卡信息。
人工通行卡:车牌号码、车牌颜色、车辆类型、通行卡卡号、高速记录、载重。
行车记录仪:行车记录仪标识。
车载蓝牙:车载蓝牙标识。
其它 BM 信息。
因此,射频感知是视频感知的极大补充与互补,与视频感知的融合,是立体防控的需要,进一步完善优化治安防控体系,是必然的融合统一。
系统功能应用
统计管理
数据统计:
系统对各种数据来源进行统计,包含当日采集量、累计采集量、采集量趋势变化,设备状态情况的统计管理,对车辆信息中不同的属性进行多元化数据统计。
系统管理:
支持用户、用户组管理功能,支持用户使用功能权限设置,支持系统日志查询功能。
基数据检索
支持电子通行卡、行车记录仪、车载蓝牙等数据检索,将系统识到的电子身份标识信息(车辆信息、行车记录仪、车载蓝牙等)分析,实现互译。并通过数据解析,获取人员相关的身份信息,建立人员标识库,掌握本地异地车辆关联卡主身份信息。
车辆档案
以车牌号为标准信息,关联与车牌号对应的车辆信息、身份信息、行车记录仪、车载蓝牙、高速记录等多维数据信息及轨迹记录,并结合车辆行为特性和特征属性对车辆自动标签化,地图刻画车辆轨迹,显示车辆的全息档案。
高速记录
系统自动整理、记录车辆高速轨迹,掌握车辆何时、何地进入及离开高速为辖区车辆管控补充域外高速轨迹,提供车辆来源地信息。
单位车辆
系统对客车核载数、货车载重量进行统计标识,对同一单位名下车辆进行归类汇总,建立单位车辆专题库。
流量统计分析
系统自动对每台前端统计过车总量,根据车辆类型(客车核载数、货车载重量)自动统计出各种车辆过车数量。
高频车辆分析
按照单位车辆通行频次进行统计,可根据不同时间段分析单位名下车辆的出行数量及通行次数。
两客一危
按照单位车辆大客车核载数、危化品车的属性标签进行分类统计,建立两客一危车辆管理模型档案库。
布控预警
系统具备对重点车辆进行全省布控预警的功能,对离开辖区的重点车辆推送触网实时的位置,提升重点车辆管控能力。
数据共享及对接
全市共享
构建全市防控感知体系,全市共享一个射频感知系统平台,各区县建设射频感知。可实现各区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车辆数据查询、数据分析、轨迹追踪、布控预警等。
数据输入输出
数据输入:
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,建立统一的资源信息,打造数据互连互通的基础设施,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共享,以及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。可通过KAFKA、WEBAPI接口
协议支持各区县实现本地化数据应用。
系统平台对各区县前端设备数据进行接入、汇聚、存储、应用,对全市各区县射频感知数据进行汇聚、解析、治理、清洗、归类以及结构化处理,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完成射频感知数据的全局管理。
数据输出:
根据获取到车辆不同的数据属性,经过系统分析治理形成专项数据源,推送至第三方应用系统平台。支持全量输出至第三方平台进行融合应用,为基础数据建设、日常管理和实战提供数据支撑。